亚洲首位!桐乡籍院士朱永官获颁“李比希奖”
8月3日,在英国举行的2022年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李比希奖颁奖仪式上,国科大现代农业科学学院院长、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朱永官院士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
“李比希奖”每四年评选一次,每次在全球仅评选1位科学家,以表彰其在应用土壤学解决实际问题上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朱永官,1967年出生于桐乡,生态环境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与中科环境科技研究院(嘉兴)有限公司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朱永官长期从事环境土壤学和环境生物学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9年)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农业科学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自2016年以来朱永官连续6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不忘初心,科研报国;润物无声,风化于成。
1985年,朱永官离开家乡去杭州上大学,毕业后在南京读完硕士,又前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博士。1998年,朱永官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得到了一份在澳大利亚工作的机会。2002年朱永官毅然决定回国。“多年的国外求学工作经验,让我得到了比较完整的学识积累、科学训练,因此,我认为那时是我回到祖国报效国家的最佳时机。”
朱永官常说:“我认为做出人生选择的基准就是为国家做事,为民族做事。个人的成长要融入到国家的命运、国家的发展中,永远怀有那份家国情怀,人生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化。”依靠这样的奉献精神和理想信念,在学术上,他始终认为在中国的土地上做科研,就必须围绕中国的需求,解决中国的问题,这是他设定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最根本的依据,也是所有工作的出发点。
朱永官说,土壤研究是直接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也是一项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研究。
针对我国部分地区水稻砷污染超标、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问题,朱永官选择了环境砷污染相关问题作为自己的主攻课题,在典型区域土壤污染特征、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土壤修复等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特别围绕中国实际,在水稻砷吸收积累的调控原理方面及其解决途径进行重点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系统性、独创性重要成果,先后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2019年11月,凭借环境土壤学和环境生物学方面的卓越贡献,年仅52岁的朱永官在院士增选中不负众望,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走遍天涯路,最是乡情深。在外求学工作的40余年里,无论多忙多远,只要一有时间,朱永官就会回家乡看看。“我觉得家乡是我们人生的底色,我就是在这个底色上绘就了人生的蓝图。家乡的味道、情感、底蕴都是我成长最原始的动力和基础。于我本人来说,我也一直怀有很深的家乡情结。”朱永官深情地说。
△朱永官与乡邻友人共叙乡情
细数这些年,朱永官曾多次回家,参与科技创新、人才招引等活动,也与政府部门、家乡企业就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开展了密切的合作。去年,朱永官“牵手”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打造长三角健康农业研究院,探索建立具有桐乡特色的健康土壤先行区,积极引导更多高层次人才走进桐乡,为家乡引进更多项目、人才、资金作出自己的贡献。
△朱永官在长三角健康农业研究院启动仪式现场
如果说,助力桐乡经济发展,是朱永官对家乡最直接的一种馈赠,那么时常令他惦念的还有家乡的教育事业。他曾给凤鸣街道中心幼儿园制作环保酵素的孩子们回信,在信中,他就像是一位“邻家伯伯”,对孩子们关爱环境的想法和探索表示赞许,希望孩子们能继续保持科学探索的精神,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们桐乡的家庭都非常重视教育,家里再穷也要想办法供孩子上学,‘只有上学才能改变人生’是大家的共识。”朱永官清楚地记得,高中的学杂费是14块5毛钱,这对于他的家庭来说可能是好几个月的积蓄。为此,朱永官的父亲特地开了一个小型家庭会议,一家人不计回报地供他上学,“现在想来我都非常感恩。”朱永官说。
读高中的时候,学校在桐乡城里,家在濮院,有时候为了省一毛两分的车钱,朱永官要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家,常常是一瓶咸菜就要吃一个星期。但是身处那个年代,他也不觉得苦,只是觉得能在县城里读书很幸福,学习的劲头很足,对朱永官而言,那是一段非常快乐美好的求学时光。
谈及家乡人民与家乡青年,朱永官也动情地说:“我从小在桐乡长大,我的根在这里,永远感恩家乡对我的养育。”在“学在桐乡”教育品牌日渐响亮的当下,他希望家乡学子能够抓住学习、向上的机会,努力学习,提高自我,让教育改变思维,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我觉得我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得益于父辈始终把教育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和桐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走到哪里,家乡永远是我的牵挂。”朱永官说,非常感谢家乡人民对他一直以来的关注和厚爱,他永远感恩于家乡这片人文厚土的滋养、感恩父母亲友的无私、感恩学校师长的培养,未来也将继续在土壤微生物和土壤污染方面继续探索研究,为国家多作贡献。如果家乡有需要,他定会不遗余力为家乡发展集智聚力,献计出力。
记者|沈晓洲
编辑|俞珂
责编|黄薇
最新动态: